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作業整理
檢視較大的地圖
澳洲雪梨歌劇院:
雪梨歌劇院是雪梨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雪梨的靈魂。雪梨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
洛杉磯和路迪士尼音樂廳:
和路迪士尼音樂廳為洛杉磯地標。由不鏽鋼材質覆面,外形像一塊塊鋁絲帶般綑綁在一起,在日光底下,建築表面銀光耀眼。隨之而來的是反光問題,還提升了周邊的溫度,更危險的是車輛經過時,可能因此出現視覺障礙。以噴沙的方法,減少反射牆的光澤。
佛羅里達-環球影城:
全球第一的電影主題樂園環球影城市奧蘭多環球影城渡假村里蓋的第一座主題樂園。場景的佈置瀰漫著濃濃的電影味,園內也有電視電影的攝影棚,讓遊客能親身體驗。園區不斷為賣座電影蓋新的遊樂設施。
加拿大魁北克分離運動:
溯源自1837年法裔民族意識逐漸在法裔的農工階層展開,經過了1930年的經濟危機,使原本對外經濟以製造業為主的魁北克省民意識到:法裔人口在加拿大所扮演的不平等角色。而在這段歷史的演進過程中,「現代化」導致了法裔團體的「文化自覺」,藉此衝擊又衍發了民族自決的分離運動問題。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以下幾項特徵:
一、人質必須真正感受到綁匪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二、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辨認出綁匪可能施予一些小恩惠的舉動。
三、除了綁匪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
四、人質必須相信,逃離是不可能的事。
車諾比核變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蘇聯車諾比爾核能電廠的4號反應器,因為運轉人員違法進行極危險的實驗,導致水蒸氣及氫氣爆炸。爆炸後引起反應器內石墨的燃燒,造成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外釋,造成31名搶救的消防人員死亡與廣大地區遭受污染。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澳洲雪梨歌劇院
簡介
檢視較大的地圖
雪梨歌劇院不僅是雪梨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雪梨的靈魂,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每天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雪梨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雪梨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雪梨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7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烏榮(Jorn Utzon)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雪梨歌劇院彩券。
當1959年開工後,更證實了這個複雜設計的不可行,須重新修改。由於爭議不斷,烏榮在1966年請辭,並從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無法親眼目睹。之後的工作由澳洲建築師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雪梨歌劇院最後在西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
雪梨歌劇院另一項傳奇是他的第一場演出。當然,正式的首演貴客盈門,開幕式(1973年10月)更邀請了英國女王依莉莎白二世親臨現場,但也有人認為雪梨歌劇院的第一場演出是1960年由PAUL ROBESON為工作者獻唱的那次。這位黑人歌手當時爬上了還在興建中的鷹架引吭高歌。巧的是,他的生日與丹麥建築師Jorn Utzon竟然是同一天。
一切都太巧了。但關於雪梨歌劇院的種種幕後故事還不只這些。由於興建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實在太肥皂了,有克服不了的技術難關、有拂袖而去的建築師,還有差點讓政府破產的超高工程費以及一隻在首演彩排時跑來插花的臨時演員─負子鼠(Posum),後來有人將這些寫成了一齣歌劇,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Eighth Wonder)。
每年在雪梨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並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屋頂下方就是雪梨歌劇院的兩大表演場所─音樂廳(Concert Hall)和歌劇院(Opera Theater)。
音樂廳(左圖)是雪梨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州自有的風格。
歌劇院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另外雪梨歌劇院還有一個小型戲劇廳(Drama Theater)和劇場(Playhouse),分別可容納544與398名觀眾,通常用於戲劇、舞蹈、或講座和會議的舉行。另一個Broadwalk Studio在重新整修後,即將於1999年重新啟用,適於音樂和實驗劇場使用。
資料來源:
摩天漢世界
http://www.skyscrapers.cn/city/aus/aus/syd/syd_landmark_SydOperaHouse.htm
檢視較大的地圖
雪梨歌劇院不僅是雪梨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雪梨的靈魂,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每天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雪梨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雪梨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雪梨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7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烏榮(Jorn Utzon)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雪梨歌劇院彩券。
當1959年開工後,更證實了這個複雜設計的不可行,須重新修改。由於爭議不斷,烏榮在1966年請辭,並從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無法親眼目睹。之後的工作由澳洲建築師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雪梨歌劇院最後在西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
雪梨歌劇院另一項傳奇是他的第一場演出。當然,正式的首演貴客盈門,開幕式(1973年10月)更邀請了英國女王依莉莎白二世親臨現場,但也有人認為雪梨歌劇院的第一場演出是1960年由PAUL ROBESON為工作者獻唱的那次。這位黑人歌手當時爬上了還在興建中的鷹架引吭高歌。巧的是,他的生日與丹麥建築師Jorn Utzon竟然是同一天。
一切都太巧了。但關於雪梨歌劇院的種種幕後故事還不只這些。由於興建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實在太肥皂了,有克服不了的技術難關、有拂袖而去的建築師,還有差點讓政府破產的超高工程費以及一隻在首演彩排時跑來插花的臨時演員─負子鼠(Posum),後來有人將這些寫成了一齣歌劇,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Eighth Wonder)。
每年在雪梨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並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屋頂下方就是雪梨歌劇院的兩大表演場所─音樂廳(Concert Hall)和歌劇院(Opera Theater)。
音樂廳(左圖)是雪梨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州自有的風格。
歌劇院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另外雪梨歌劇院還有一個小型戲劇廳(Drama Theater)和劇場(Playhouse),分別可容納544與398名觀眾,通常用於戲劇、舞蹈、或講座和會議的舉行。另一個Broadwalk Studio在重新整修後,即將於1999年重新啟用,適於音樂和實驗劇場使用。
資料來源:
摩天漢世界
http://www.skyscrapers.cn/city/aus/aus/syd/syd_landmark_SydOperaHouse.htm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洛杉磯和路迪士尼音樂廳
檢視較大的地圖
和路迪士尼音樂廳
簡介
和路迪士尼音樂廳已成為洛杉磯地標,建於2003年,位於洛杉磯商業區,由堪稱當代最具影響力及深受稱譽的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設計。他的建築作品中,最著名是位於西班牙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在他老家設計的這棟建築物,確實有著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強烈影子。事實上,十餘年前他就提出了音樂廳的設計構想,比起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設計方案還要早好幾年。音樂廳不但成為洛杉磯的音樂家新的敘集地方,亦成為全球樂壇、建築界注目的焦點。
這座外形古怪的建築物,由不鏽鋼材質覆面,外形像一塊塊鋁絲帶般綑綁在一起,在日光底下,建築表面銀光耀眼,奪目非常。
反光問題
2004年11月,音樂廳遭受附近居民嚴重抗議,指出音樂廳外表所採用的不鏽鋼材質具有鏡面的效果,反射的光澤不僅讓他們亮到受不了,還提升了周邊的溫度,更危險的是車輛經過時,可能因此出現視覺障礙。音樂廳在著手調查之後,目前已決定進行「減光」工作,以噴沙的方法,減低外牆的光澤。據了解,法蘭克˙蓋瑞建築事務所,在得知這項訊息時,原傾向維持現狀,強調會反光的部份區域並不大,只佔全建築體的50分之一,而且問題只有4月到夏日期間才會發生。但是音樂廳委員會經由投票,仍達成最後「減光」的決定。因為調查除了無法證明溫度會提升之外,其他問題都經由研究成立。這項「減光」工程,費用並不便宜,預估需要18萬美金,約576萬台幣,在尚未動工之前,特定區域將以灰色的纖維網先加以覆蓋。
音樂廳使用最先進的音響設備,音響效果極受稱譽,被喻為世界最頂尖音響設備的音樂廳之一。
和路迪士尼音樂廳已成為洛杉磯地標,建於2003年,位於洛杉磯商業區,由堪稱當代最具影響力及深受稱譽的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設計。他的建築作品中,最著名是位於西班牙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在他老家設計的這棟建築物,確實有著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強烈影子。事實上,十餘年前他就提出了音樂廳的設計構想,比起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設計方案還要早好幾年。音樂廳不但成為洛杉磯的音樂家新的敘集地方,亦成為全球樂壇、建築界注目的焦點。
這座外形古怪的建築物,由不鏽鋼材質覆面,外形像一塊塊鋁絲帶般綑綁在一起,在日光底下,建築表面銀光耀眼,奪目非常。
反光問題
2004年11月,音樂廳遭受附近居民嚴重抗議,指出音樂廳外表所採用的不鏽鋼材質具有鏡面的效果,反射的光澤不僅讓他們亮到受不了,還提升了周邊的溫度,更危險的是車輛經過時,可能因此出現視覺障礙。音樂廳在著手調查之後,目前已決定進行「減光」工作,以噴沙的方法,減低外牆的光澤。據了解,法蘭克˙蓋瑞建築事務所,在得知這項訊息時,原傾向維持現狀,強調會反光的部份區域並不大,只佔全建築體的50分之一,而且問題只有4月到夏日期間才會發生。但是音樂廳委員會經由投票,仍達成最後「減光」的決定。因為調查除了無法證明溫度會提升之外,其他問題都經由研究成立。這項「減光」工程,費用並不便宜,預估需要18萬美金,約576萬台幣,在尚未動工之前,特定區域將以灰色的纖維網先加以覆蓋。
音樂廳使用最先進的音響設備,音響效果極受稱譽,被喻為世界最頂尖音響設備的音樂廳之一。
相關資料:andante.com / arcrecord.com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佛羅里達-環球影城
檢視較大的地圖
佛羅里達州簡介
位於美國大陸的東南方,以充足的陽光、溫暖的氣候、隨風漂蕩的棕櫚樹和廣大的沙灘聞名的佛羅里達州,是一個美麗且具有多樣風貌的渡假聖地。綿延數里的白色沙灘、清澈透明的泉水、及無止盡的陽光,讓你無論何時來,皆可感受到她的迷人與熱情。
佛羅里達的環球影城
全球第一的電影主題樂園環球影城市奧蘭多環球影城渡假村里蓋的第一座主題樂園.在1990年開幕那時還請了史蒂芬史匹柏大導演為創意顧問,有大導演的加持家上場景的佈置這裡真的瀰漫著濃濃的電影味,園內也有電視 電影的攝影棚,讓遊客能親身體驗,內容豐富絕無冷場.園區不斷為賣座電影蓋新的遊樂設施,所以旅客一值都會有新的驚喜喔.
好萊塢區
特效化妝表演
主持人是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特效化妝師,主持風格幽默有趣,它把特效化妝的流程一邊解說一邊現場操作給觀眾欣賞,還會邀請觀眾上台參與喔.想讓大師的巧手幫你打造特效妝要把握機會喔.全長約25分鐘.
特效化妝表演
主持人是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特效化妝師,主持風格幽默有趣,它把特效化妝的流程一邊解說一邊現場操作給觀眾欣賞,還會邀請觀眾上台參與喔.想讓大師的巧手幫你打造特效妝要把握機會喔.全長約25分鐘.
3D立體電影-魔鬼終結着2
電影"魔鬼終結着2"的3D動畫,一切虛擬如真聲光效果十足,就好像電影情節就發生在你前面,此劇導演為鐵達尼號名導"詹姆斯.卡麥隆"所耗費的製作費更是高達6000萬美金,所以品質保證一定精采,全長約20分鐘.
電影"魔鬼終結着2"的3D動畫,一切虛擬如真聲光效果十足,就好像電影情節就發生在你前面,此劇導演為鐵達尼號名導"詹姆斯.卡麥隆"所耗費的製作費更是高達6000萬美金,所以品質保證一定精采,全長約20分鐘.
伍迪啄木鳥兒童遊樂區
E.T.返鄉歷險記
一聽就知道是以E.T.為主題所發展的熱門遊樂設施,像是電影裡帶著E.T.騎單車回到它的星球,旅客可以享受那在空中的感覺,地面一切變渺小星空離你只有一隻手的距離,那份感動永遠記在心裡.
伍迪啄木鳥兒童遊樂區
這是一項很安全的遊樂設施,是專門設計給小孩子使用的,外表亮麗繽紛小孩一定會很喜歡,帶她上雲霄飛車體驗項啄木鳥一樣的生活,好多趣味阿.
這是一項很安全的遊樂設施,是專門設計給小孩子使用的,外表亮麗繽紛小孩一定會很喜歡,帶她上雲霄飛車體驗項啄木鳥一樣的生活,好多趣味阿.
好奇猴喬治進城
以繪本"好奇猴喬治"為主題,設施內容是喬治帶你到一個驚奇的地方,裡面充滿了數不完的球和突然冒出來的水.是個很可愛的遊樂設施喔.
以繪本"好奇猴喬治"為主題,設施內容是喬治帶你到一個驚奇的地方,裡面充滿了數不完的球和突然冒出來的水.是個很可愛的遊樂設施喔.
萬國博覽會區
MIB星際戰警
靈感來源是電影"MIB星際戰警".裡面故事設定為在紐約的街頭與外星人發生槍戰要擊退外星人保衛地球,擊倒外星人的數量還會顯示在眼前有一種激勵的效果,非常有挑戰性喔.
靈感來源是電影"MIB星際戰警".裡面故事設定為在紐約的街頭與外星人發生槍戰要擊退外星人保衛地球,擊倒外星人的數量還會顯示在眼前有一種激勵的效果,非常有挑戰性喔.
回到未來
是一個擅用聲光效果且張力十足的虛擬世界.故事為我們要阻止壞人畢福開走時光機,追逐的過程驚險刺激一夏到冰河時期一夏又跳到未來世界,有高科技的呈現就像是親身經歷一樣.
是一個擅用聲光效果且張力十足的虛擬世界.故事為我們要阻止壞人畢福開走時光機,追逐的過程驚險刺激一夏到冰河時期一夏又跳到未來世界,有高科技的呈現就像是親身經歷一樣.
舊金山/阿米堤區
大白鯊世界上少數把水與科技結合的船型遊樂設施.你以為你一煩風順嗎!那你就錯了.冷不防的大白鯊就會把平靜的海面稿的天翻地覆,身長10m重達3t的巨鯊嚇破你的膽.
大地震
題材是由卻爾豋希斯噸主演的"大地震"整個經歷有一半是運用合成模擬技術,另一半是讓遊客真的處於芮氏8.3的地震當中,在那裡面人的危機意識會被逼迫出來讓你忘了身處於遊樂園中,不是每個環球影城都有這項設施喔,請把握機會.
題材是由卻爾豋希斯噸主演的"大地震"整個經歷有一半是運用合成模擬技術,另一半是讓遊客真的處於芮氏8.3的地震當中,在那裡面人的危機意識會被逼迫出來讓你忘了身處於遊樂園中,不是每個環球影城都有這項設施喔,請把握機會.
紐約區
龍捲風
讓遊客親身感受暴風雨的現場,那種大自然的力量是很恐怖的,雖是虛擬的不過也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喔.
讓遊客親身感受暴風雨的現場,那種大自然的力量是很恐怖的,雖是虛擬的不過也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喔.
紐約城裡的小紐約
紐約的柯尼島 小義大利被移植到此,天氣 景物 氣氛都一模一樣.每天都有4場"福祿雙霸"室這裡的重頭戲喔.
紐約的柯尼島 小義大利被移植到此,天氣 景物 氣氛都一模一樣.每天都有4場"福祿雙霸"室這裡的重頭戲喔.
製片中心區
4-D動畫史瑞克歷險記
挖挖挖 4-D.故事延續電影史瑞克的情節,史瑞克和費歐那公主在驢子的幫忙下展開逃亡歷險.在4-D的電影呈現下歷歷在目生動活潑,保證是你前所未見的.
挖挖挖 4-D.故事延續電影史瑞克的情節,史瑞克和費歐那公主在驢子的幫忙下展開逃亡歷險.在4-D的電影呈現下歷歷在目生動活潑,保證是你前所未見的.
吉尼鈕噸外太空探險
美國有線電視熱門人物吉尼鈕噸的遊樂設施,是一個3-D遊戲,乘坐在遊樂器的遊客與螢幕畫面同步,經歷一趟外太空探險.
美國有線電視熱門人物吉尼鈕噸的遊樂設施,是一個3-D遊戲,乘坐在遊樂器的遊客與螢幕畫面同步,經歷一趟外太空探險.
圖片來源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加拿大魁北克分離運動
檢視較大的地圖
一. 問題的背景
加拿大被譽為民主工業強國G-7的成員之一,卻也面臨國家分裂的危機。
溯源自1837年法裔民族意識逐漸在法裔的農工階層展開,經過了1930年的經濟危機,使原本對外經濟以製造業為主的魁北克省民意識到:法裔人口在加拿大所扮演的不平等角色。而在這段歷史的演進過程中,「現代化」導致了法裔團體的「文化自覺」,藉此衝擊又衍發了民族自決的分離運動問題。
二. 魁北克分離運動的過程:
(一).寧靜革命:
二十世紀中葉,魁省的法裔基於魁省既有的工業基礎,在經濟、政治,乃至女權運動皆有長足的發展。此時已累積了相當實力的自由黨,由黨魁沙吉領導魁北克省政府接管許多教育和社會政策,結束了羅馬天主教在這一方面的控制,使得經濟得到長足的進步,而法裔人民的社會地位也隨之提昇,謂之寧靜革命。
(二).暴力抗爭:(民族衝突)時期(1970年之前)
基於寧靜革命後所產生的自信心,以及其中醞釀的「法裔民族意識」在1960 年代逐漸升溫發展成暴力抗爭。這期間發生了魁北克最猛烈的暴力事件。當中最有力的推動組織為「魁北克自由陣線」(FLQ)。該組織於1962~1972年間造成七人喪命,傷者無數,以及難以估計的社會成本損失。「魁北克自由陣線」暴力抗爭之興起因素如下:
1. 加國聯邦政府之無能:
(1)在寧靜革命前未能預料魁省法裔民族運動的轉變,進而採取溝通 或防禦措施,以遏止恐怖主義的發展。
(2).事發之後,逕自採取逮補行動,帶來激烈的對立,終止倡導獨立者與恐怖主義結合,擴大其勢力。
2.其他社會不安因素:當時魁北克失業情形嚴重,配合社會動亂頻起,造成惡性循環,不滿情
緒高漲,部分的法裔參雜了種族因素而轉移為民族抗爭。
3.武器取得:當時加國的武器管制鬆懈,火藥等取之容易。
4.支持力量:
(1).從寧靜革命獲得民族信心的法裔人民。
(2).古巴政府、阿爾及利亞得勢革命黨------民族自由陣線。
(3).巴勒斯坦反抗軍。
(4).越南民族同盟。
(5).阿爾及利亞另外2個民族自由運動組織。
5.社會、文化、歷史背景:法裔家人對於法國隻眷戀不如英裔加人對於英國之眷戀來的深,但在英裔文化處處掣肘之下,在文化上他們傾向法國。
6.組織力量來源:
(1).民族獨立同盟(較激進)。
(2).魁北克獨立社會者主義行動聯盟(較為保守)。兩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一致、理念相結合,使獨立運動的力量擴大。
7.不滿程度:許多參與者因不滿分離主義發展緩慢,並對體制內改革絕望,以致企圖以較快的「暴力方式」達成目標。然而,較理性的運動組織(如魁北克獨立社會主義行動聯盟)逐漸以排斥暴 力為宗旨,並呼籲以冷靜和諧的方式抗爭。加上聯邦政府於1960年代末曾有效壓制,造成「魁北克自由陣線」的式微,而放棄了法律邊緣的抗爭手段,取而代之的是和平的憲政抗爭。
8.憲政協商時期(1970之後,魁省的政治菁英中明顯分為「主權派」和「聯邦派」。前者由魁北克黨支持,趨向獨立;後者以自由黨為主,趨向憲政體制內之改革):
此時魁省一改以往街頭巷戰的作風,走進議事廳,以訴諸民主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民主方式解決「自決問題」不外乎修憲和公投。然而聯邦政府和魁省雙方喜好各異。聯邦政府希望以「修憲」解決問題,「主權派」卻青睞「公民投票」。若細分,憲政解決期可包括
1970~1980------「第一次公投期」
1980~1982------第一次修憲期
1982~1990------第二次修憲期
1990~1992------第三次修憲期
1992~1995------第二次公投期
在憲政協商時期,魁省「民族自決意涵」是呈「擺盪週期式」演進。第一次修憲期間,因法裔人民企望政府修憲,是為所謂低谷期。三次修憲中,為承認魁省為「獨特社會」的2次修憲皆遭否決。然而在1980的魁省公投中,60%的人反對獨立,1995年10月的第二次公投中,聯邦派以50.6%比49.4%的微弱多數險勝獨立派,因此對獨立派來說,2次的公投皆落敗,導致1970年的「暴力抗爭期間」及1992~1995年的第二次公投期,法裔人民對政府憲政已失去信心,屬高峰期。
三. 現在情勢:
魁北克省目前尚未獨立,但是卻擁有教育、健康措施、財源、天然資源、市政、住宅、文化、能源、移民、工業、語言等諸多自主權。除此之外,魁省也具備了三項準國家的條件:
(一)地方權力的擴充:
1.財源
2.立法
3.對外權力
(二)語言權:
1867年憲法之第133條款創立了在加拿大國會反魁省議會以英法雙語立法之原則。1928年憲法之第17、18兩條款之第一項也重申聯邦立法必須符合雙語原則之要求。但魁省卻不領情,在省轄範圍內只把法語定為法定語言,造成其餘人士抗議,鬧到了加國最高法院,魁省這才不得不放寬此條法案。
(三)否決權:
1996年2月2日經參議院和眾議院通過賦予魁省和一些其他的省分在未來修憲時有否決權。
四. 未來展望:
縱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魁省是持續它原先「民族自決意函」的擺盪週期式,而回到有限分離主義,或是選擇獨立,均會秉持著「民族自決」的原則繼續追求「自主」。而解決加國族裔問題的方法有2:一是國家認同;二是族裔散居。為尊重個人行動自由權,前者較後者可行。而前者又有2種實施法:(1)同化:(2)協商式民主。採強勢作為的同化應不能為魁北克省民所接受,所以融合了「民族自決意函」和「聯邦體制」的「協商式民主」勢必成為日後憲改的方法,而協商式民主的目的在於將「民族自決意函」納入民主宏規的憲法中,才能兼顧少數族裔的自主權。因此,「民族自決意涵」必須受到憲法的保障,聯邦政府的憲政才能得到魁北克省民的接受。
資料取自:http://courseweb.cc.cycu.edu.tw/yuandong/%E5%A4%9A%E5%85%83%E6%96%87%E5%8C%96%E8%88%87%E6%97%8F%E7%BE%A4%E9%97%9C%E4%BF%82/Paper/20021002/canada20sep.htm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1973年,二名罪犯意圖搶劫瑞典斯德哥爾摩最大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名銀行職員六天之久;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銀行職員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二名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辯護金;而且,其中一名女性行員,與綁匪中一人在服刑期間訂婚。
這事件,引發了社會學者對這種現象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這種現象令人驚訝的普遍存在於各種不同經驗中,於是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心理學家形容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和綁匪建立關係是一種求生策略,假如綁匪和人質間有關係,加害者就較難執行其威脅。人質可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試圖藉此方式來應付危機並避免傷害。
當人質盡最大的努力不去激怒或挑釁綁匪時,也會漸漸地失去自我意識,直到完全接受擄人者之觀點為止。於是,當人質以擄人者同樣立場來看外界時,他們就不再渴望自由,結果是當救援到來時,人質可能會抗拒營救。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以下幾項特徵:
一、人質必須真正感受到綁匪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二、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辨認出綁匪可能施予一些小恩惠的舉動。
三、除了綁匪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
四、人質必須相信,逃離是不可能的事。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41603560
這事件,引發了社會學者對這種現象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這種現象令人驚訝的普遍存在於各種不同經驗中,於是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心理學家形容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和綁匪建立關係是一種求生策略,假如綁匪和人質間有關係,加害者就較難執行其威脅。人質可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試圖藉此方式來應付危機並避免傷害。
當人質盡最大的努力不去激怒或挑釁綁匪時,也會漸漸地失去自我意識,直到完全接受擄人者之觀點為止。於是,當人質以擄人者同樣立場來看外界時,他們就不再渴望自由,結果是當救援到來時,人質可能會抗拒營救。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以下幾項特徵:
一、人質必須真正感受到綁匪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二、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辨認出綁匪可能施予一些小恩惠的舉動。
三、除了綁匪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
四、人質必須相信,逃離是不可能的事。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41603560
車諾比核變事故
檢視較大的地圖
車諾比事故
序
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蘇聯車諾比爾核能電廠的4號反應器,因為運轉人員違法進行極危險的實驗,導致水蒸氣及氫氣爆炸。爆炸後引起反應器內石墨的燃燒,造成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外釋,造成31名搶救的消防人員死亡與廣大地區遭受污染。
這項實驗違反所有電廠安全運轉規定,它必須強迫停止電廠所有安全防護系統,在西方世界簡直不可能想像;再加上反應器先天設計不良,一連串蓄意違法情況下,終於釀成核能史上最大災變。
車諾比核電廠簡介
車諾比核電廠位於前蘇聯烏克蘭共和國百都基補西北方約 60 哩處普里比亞特河(Pripyat River)左岸約 300 公尺邊,距離南邊的烏克蘭首都基輔(Kiev)約 130 公里。電廠所處區域為Drieper河谷平原,為產糧區,該河為基輔城主要飲水來源 。 由於電廠的設置帶動了兩個衛星小鎮,離廠北三公里的普里比亞市,人口約 4 萬 5 千,南邊 15 公里另有一小城車諾比,人口約 12 萬 5 千,居民多為電廠工程師、建築師及家屬。
車諾比電廠在當時有四座RBMK1000(沸水式)核能反應爐,每座之發電容量為100萬千瓦,另有兩座在興建中。RBMK反應爐是沸水式水冷卻石墨緩衝的高功率反應爐,水與鈾燃料棒接觸而被加熱沸騰,所產生的水蒸汽則帶動兩座50萬千瓦的渦輪機以產生電力。
燃料棒放置在石里緩衝劑中,石墨的作用是使中子減速和維持連鎖反應,控制棒則用來控制反應爐產生的功率.蘇聯的工程師知道此種反應爐的設計有缺點,但車諾比四號機反應爐自從1983年開始發電以來,運轉相當順利[3]。這種陣反應器在全世界僅見於蘇聯,設計於1954年,前於1974年在列寧格勒啟用操作,車諾比核電廠4座反應器是以兩座為一組,共用一棟建築物和設施。發生事故的是4號反應器。與3號反應器在1984年同時運轉操作。
這種反應器利用鈾原子核分裂時釋出的能量將水轉變成蒸汽。再導入汽輪機而發電。以循環水作為冷卻劑,以低度濃縮鈾為燃料,使冷卻劑在反應器內加熱沸騰,經由汽水分離器將乾燥的蒸汽送至500千瓦的汽輪發電機。大部分冷卻循環系統封閉在圍阻構造物之中。
此一核電廠在設計上有兩點值得注意:
(1)電廠設計時,計算和控制設備相當原始,因此大部分緊急應變皆以手動操作。
(2)這種有別於西方國家的沸水式反應器,在低電力時相當不穩定。
災變發生經過
災變的起始事件是管理和技術人員決定測試汽輪機在突然喪失電力的情況下,反應器的應變情況。此一漏夜測試未經仔細規劃,且未經上級許可。
1986年4月25日下午,四號機按照計畫進行停機,此時操作人員開始進行一個有關安全系統的實驗。該實驗是想了解在電廠失去所有電力的情況下,仍在轉動的渦輪機是否有足夠的殘餘能量,去供應45秒鐘的電力,這45秒是緊急柴油發電機開始供應所需的時間。 在下午2點時,反應爐功率減低到額定輸出的一半,並且緊急爐心冷卻系統被關掉了,此時在基輔的人員要求四號機繼續供電到晚上11點10分,車諾比的工作人員答應了。但11點10分後,他們並未將緊急冷卻系統再打開,這是第一件重大錯誤,按著一連串的嚴重操作疏失是:把輸出功率降低到額定輸出的百分之一,遠低於實驗所需的功率;將絕大部分的控制棒抽出;關掉其它重要的安全系統。
到4月26日1時23分,這些不當的操作使得四號機變得不穩定.輸出功率一直上升,技街人員很快對反應爐失去了控制,1時23分44秒,輸出功率高達額定輸出的100倍,部分燃料棒因而破裂,高熱的破裂物使冷卻水大量蒸發,導致蒸汽爆炸而摧毀了重約1千公噸的反應爐頂蓋。
燃燒的反應爐破碎物散落在周圍的建築,產生了30多個火災,更多的水與高熱的石墨或鈷合金反應產生氫氣,氫氣與氧反應,導致了二、三秒之後的第二次大爆炸,噴出的輻射性碎片和核種被甩到離地面有l哩之高,此時.石墨也著火,排放出更多的輻射物質。後來經過10天的拼命搶救才將燃燒的爐心控制住,為了減火和抑制輻射釋放,直升機丟擲5千公噸以上的鉛、硼、以及其它材料到爐中。
在5月1日,損壞的反應爐內的燃料棒,溫度上升到2OOO℃,這是因為仍留在損壞的反應爐內的輻射物質衰變所產生的熱量。在泵入氮氣冷卻後,溫度到5月6日才下降,估計26%以上的反應爐輻射劑量因爆炸而釋放到外界,31位消防人員和電廠2人喪失生命,他們大部分都受到嚴重輻射灼燒,另有2O9名人員也受到嚴重輻射傷害。
放射性物質外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綜合俄國國家報告[1]、OECD[2]、世界衛生組織[3]與聯合國報告[4]等權威報告,本次事件的人類健康效應摘要如下:
重度輻射暴露族群,共有237人,主要是事故發生之初的救火人員,包括電廠員工與救火隊員。他們都有非常明顯的急性輻射效應,譬如噁心、嘔吐、腹瀉,嚴重者甚至昏迷、死亡。有28人在最初三個月內死於輻射傷害,另有2位死於與輻射非相關的疾病。有11位病患發生消化道傷害。事故10年間,另有4位死亡,但其死因與輻射傷害的效應無關。
受輻射響地區小孩甲狀腺癌的明顯增加,是車諾比爾災變中,唯一可以清楚確定的輻射健康效應,至1995年底,共發現約1,800例的15歲以下兒童甲狀腺癌病例。事故發生時已出生及事故後六個月內出生的小孩,其甲狀腺癌上升極明顯,但事故後六個月才出生的小孩,其甲狀腺癌罹患率與未受曝露民眾相同。但甲狀腺癌只要手術治療即可痊癒,至今只有3位兒童死於甲狀腺癌。
血癌是與輻射曝露主要相關的疾病,到1995年底,20萬人中只有40人罹患血癌。因此,至今的結論為︰除了甲狀腺癌以外,似無明顯證據顯示,血癌或其他癌症有升高的現象。
事件對當時蘇聯和其它國家的影響
事故發生之後三天,進入空氣中的放射性物質形成的放射雲,隨當時刮起的風飄往北歐上空。4月28日凌晨,瑞典人探測到空氣中的放射性劑量比正常值高5-10倍,隨後芬蘭測出超標10倍,挪威超標5倍,波蘭測得的放射性超標更高。後來,有些放射性雲試過阿拉斯加灣向北美洲的西海岸移動。總之,這次核事故形成的放射性污染不但危害蘇聯本土,而且危及鄰國,甚至北美。
4月28日上午9時,瑞典一座核電廠技術人員偵測到異常高的輻射強度,接著斯堪的那維亞地區也有同樣的發現,當時風是由蘇聯方向吹來,他們向莫斯科詢問發生了什麼事,但得不到答案,直到當晚9時,莫斯科電視台才播出官方關於車諾比核電災變的聲明,世界各國才得知災變之發生。但蘇聯境內,政府在4月26日上午8時,才向電廠周圍幾百平方公里的居民宣佈核電災變事件,並命令所有的人都立即進入室內並緊閉門窗。
車諾比事件所噴射到大氣中的輻射塵隨著氣流飄散,除散落在蘇聯境內外,也飄散到世界各地。輻射塵首先飄向西北方,經過立陶宛和拉脫維亞(4月26-27日),後來飄向斯堪的那維亞中部、東歐、西歐和南歐4月30日),以及英國和愛爾蘭(5月2-3日),最後,阿拉伯半島、西伯利亞,北美洲等地都測到來自車諾比的輻射物質。各地受到的污染情況,依地形和當時氣候而異,瑞典北部和芬蘭部分地區污染嚴重,數千隻馴鹿因而被宰殺。義大利民眾被告知不要喝牛奶和獵捕兔子,德國民眾被告知蔬菜不安全。另外一些統計數據如下:
1.土耳其靠近黑海沿岸的小城Bursd,首當其衝接受大量輻射雲暴露,數月內新生嬰兒得神經管 缺陷(neuraltube defect)及無腦症的情形明顯增加。
2.芬蘭一九八七年(意外發生後的半年內)早產新生兒中畸型的病例增多。
3.整個德國境內嬰兒剛出生的死亡率增多。
參考資料
http://www.bio.ncue.edu.tw/~8723019/supplyment/junk/junk7.htm
http://www.newnuclearhome.com/pages/safety/tschernobyl.htm
訂閱:
文章 (Atom)